吉祥巷片区历史寻踪之十八吉祥巷片区消
《吉祥巷片区历史寻踪》之十八:吉祥巷片区消失的老街
本文原载《吉祥巷片区历史寻踪》
年吉祥巷片区全图
年后长沙市吉祥巷片区部分老街的消失,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段。一是—年修建五一路,拆掉了大西门正街、永丰仓、皇仓街、万寿街等。二是年以后因房地产开发的需要,西长街以西至湘江路的街巷全部消失。西长街西侧原还有三条与西长街平行的长街:吉福街、丰裕街和碧湾街,长街之间还有许多相连接的小街小巷,如今都成了万达集团的楼盘。现将几条著名老街介绍如下,以留下城市的记忆。
吉祥巷片区消失的街巷(年地图)
万寿街
在清嘉庆二十二年()的“省城图”上“万寿宫”前街道名“万寿街”。年的地图上,万寿街西起仓后街,东至南阳街,中心位置“万寿宫”即今五一广场。年修建五一路时万寿街被拆除。这座万寿宫,又叫皇殿,是清王朝为彻底毁灭明朝杀威,于清雍正九年()建在明藩王府大殿旧台基之上的一座供清代湖南藩、臬、道等官员供奉皇帝万岁牌的生祠。这座皇殿是典型的宫殿式建筑,主殿黄瓦红墙,双层飞檐,檐下饰有龙凤,甚为精美。门前左右对称置“下马碑”、石狮和石坊。两石坊分别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
清嘉庆《长沙县志》载万寿宫图
年2月,黄兴、宋教仁等在长沙成立革命组织华兴会,密谋在农历十月初十慈禧太后“万寿”之日,趁省、府、县官员到万寿宫贺寿之机起事,举行起义。不料事泄,起义失败,黄兴避走上海。民国反正,这座象征封建皇权的皇殿被拆毁,此地成为一块空坪,一半辟为花园,后来又租借给远东戏院,皇殿踪影再无觅处。
吉福街
吉福街北起中山西路,南至五一西路,与西长街平行,以街上观音寺保佑百姓吉福平安而得名。吉福街与西长街之间,有众多街巷相通。这些街巷或横或纵,或曲或直,从北往南依次有:福星门、自力巷、书铺巷、更生坪、更生坪前巷、更生坪后巷、紫竹林、谢祠坪、福内堆、落棚桥、西安里等。紫竹林因明代紫竹禅林建于此而名。
吉福街(今无)
紫竹林(今无)
观音寺位于吉福街今五一路口,清顺治七年()长沙府知府张宏猷始建,置长沙县民田八十亩,以奉若祀。有殿宇二座,月殿云台,时称招提胜境。因观音菩萨普救众生,为民祈福,吉福街由此而得名。清人何天衢《观音寺》诗云:
为听高僧偈,因过福地游。
古苔随坐碧,新竹卷帘幽。
卓锡寒泉布,鸣钟夕梵收。
讲堂香积满,向晚正堪留。
观音寺毁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因房地产开发需要,吉福街亦被拆除。
碧湾街
碧湾街紧靠沿江大道,北起中山西路,南至五一西路,亦与西长街平行,因街外湘江有“碧湾码头”而名。民国时期分段有不同街名,北段为盐运坡,中段为浏阳河街,南段才叫碧湾街。碧湾街之东还有一条与吉福街紧挨着的狭窄长巷,名“丰裕街”。碧湾街与丰裕街之间有许多小巷,从北到南依次为福星门、东新巷、鞋道巷、道巷子、车铺巷、安全里、长寿里、外铁铺巷等。
碧湾街外湘江码头众多,年的地图上,从北到南依次有:中山码头、兴隆码头、铁铺码头、兴胜码头、东新码头、浏阳码头、招商码头、怡和码头、碧湾码头、大西码头。其中招商码头为国营招商局的专用码头,怡和码头为英国怡和洋行的专用码头。因而碧湾街成为湘江水运货物的集散之地。
民国招商局长沙码头崔钟博汶供图
怡和洋行码头趸船
20世纪80年代,位于碧湾街的粮食交易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十分热闹,整日人声鼎沸,成为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见证。
碧湾街粮食交易市场
碧湾街农副产品市场
20世纪50年代,碧湾街南头兴建了一座漂亮的海员俱乐部,建筑面积约平方米,三层红砖清水楼房,坡屋顶交错,盖大红瓦。东侧往南突出,西侧往西突出,由西头望去,三层飞檐,造型优美,典型的苏式建筑。海员俱乐部内设大礼堂,曾作电影院使用。年海员俱乐部旧址曾列入长沙市第二批近现代保护建筑。年元月被拆除。
年海员俱乐部被拆除时的场景
年10月在碧湾街一带的“万达”基建工地上,发现一处古河堤遗址。考古人员辟出的两个发掘区内,可见不少出土的木桩,排列整齐。古代没有钢筯,这些木桩可能起着加固河堤的作用。根据现场发掘情况,专家推测,此处应为史上知名的成功堤遗址。
年万达工地碧湾街段明代河堤遗址
关于成功堤的记载,最早见于清乾隆时期的《长沙府志·山川》,其中提到“成功堤在草场门外,自老墈至矮子洲,长八九里,以堤障之,贾舟内泊,风浪无虞,旧有通货门,盖言货所从入也。明初攻城,消水,树云梯,遂毁之,水退时,尚有堤滩故址。”从长沙古城边流过的湘江水,江面宽广,水流急速,滩浅岸远,一旦北风势紧,往往不易泊舟。于是当时的长沙人在今五一路口至草场门外的湘江大堤内侧又筑起一道约八九里的长堤,名为“成功堤”。内外堤之间有水道相通,形成水面,可以泊舟。专家认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说的“北津城”,即成功堤的前身,而三汊矶的“北津城”实际上是后来的误认,应是《水经注》中提到的“三石戍”。明代以后,成功堤曾经修缮,并被称为“保城堤”。到清乾隆时期遗址犹存。
落棚桥
落棚桥东起西长街,西止吉福街,街以桥名。落棚桥原名落篷桥,原为湘江一港湾上的石拱桥。此桥年“文夕”大火前尚存。清同治《长沙县志》载:“城内落篷桥,言至此可望归帆也。”桥边的街道也叫落棚桥了。
文夕大火前的落棚桥张洋供图
清光绪《省城图上》作“乐朋桥”,言娼妓聚居之地也。清乾隆五十六年(),算命盲人曾建祖师庙于落棚桥,供奉鬼谷子,并成立行会组织“知命堂”。年《湖南年鉴》载,落棚桥巷北侧有紫竹禅林,建自明代,留下“紫竹林”之街名。
落棚桥巷(今无)
落棚桥老秤店(今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688.html